瑜伽修身?
講起瑜伽,很多人會想到修身、伸展、完美體型 。。。 瑜伽是否真正可以幫助減肥?
瑜伽在古代印度的語言,梵文中是 “yuj”,意思是身心的結合連繫;最初做瑜伽的人不是為了減肥健身,而是為了強化身體和背部,使我們可以在靜坐中坐得更長更穩定,幫助心靈上的啟迪。
瑜伽是已有幾千年歷史的印度哲學體系,其中體位練習大概佔八分之一,其他包括持戒(行為上有什麼應該做或不應該做的,包括不傷害、不偷竊等),呼吸法,感官收攝,靜坐等等。正如我的一位老師分享過「瑜伽經」中的一句:Yoga is the cessation of the fluctuation of the mind. 瑜伽是為了靜止心的波動。
瑜伽重點不在身體和動作?!
瑜伽 vs. 體位練習
在2006-2008年,我在中文大學讀人類學研究碩士(M.Phil.),研究瑜伽的全球化,本地化以及在香港的發展情況。我選擇這題目,因為當時的我很容易緊張,並且在停了一個星期六天的網球訓練後,一直希望找個運動,讓我保持身型 (其實當時的我也很怕肥)— 瑜伽就剛好符合這兩個需要。而看到我姨媽練習瑜伽後開心很多,也讓我更感興趣。就這樣,我用了兩年時間,一星期六天在瑜伽館上課、訪問老師和同學,也看不同瑜伽經典和研究。
為了寫論文,我訪問很多練習瑜伽的人,不少人表示她們因為減肥而修習瑜伽,另外也發現有些身材不好的老師,儘管她們很了解瑜伽哲學,但似乎也不太信服。另外,我當時採訪的一位老師說,有時候同學做很多困難姿勢,覺得他們「在馬戲表演,而不是練習瑜伽。」像偏離了瑜伽練習的重點,所以我在論文中,用「身體崇拜」(fetishism of the body)來形容在香港瑜伽練習群體中這個傾向。
十幾年後的今天我變成了瑜伽老師,再細心想,接觸到的其他老師、學生,都為了減肥而來嗎?事實上也很少,而且很多時透過瑜伽練習經歷自我了解和成長的人,才能一直堅持;另外有些朋友是希望做運動、拉筋、照顧身體、放鬆心情及減壓等等。也許我寫論文時年紀小,想得比較簡單和片面,才會覺得其他人「身體崇拜」?還是自己當時沒有感受很深,所以不明白其他人更深的經歷?抑或瑜伽在香港發展成熟了,大家的需要改變了?也有可能是不同的老師接觸到不同需要的學生。
我一開始接觸的瑜伽派系,要求精準的體位練習,在道具幫助下仔細調整身體。緩慢和仔細的動作令我更細緻和立體地感覺到身體,這是以前做運動員多年不曾有的:我發現了很多以前從未留意過的身體部位,例如原來大腿內側可以旋轉!
之後有一陣子我喜歡上速度比較快,讓我汗流夾背的瑜伽練習,感覺上可以挑戰體能,也正配合多年來喜歡競賽的運動員心態。但當時我的老師看到我容易緊張的傾向,反而建議我上比較慢的課,認為更可以幫助我調整思想和情緒。我也曾經嘗試過熱瑜伽,每次都感到快要脫水了,想要暈倒,等不及要離開房間,身體受不了,也教我更學習聆聽和尊重身體的需要。
瑜伽提升我對身體的連繫和敏感度,更感受到它的需要:身體在不同動作適合的幅度,身體想吃什麼、什麼時候感到飽。上課後輕鬆的感覺,也讓心情平穩,對食物的渴望少了,也減少用食物去填補內在的空虛。身心連繫提升,身體鍛鍊加上更有意識地吃,確實讓身材改善了。
身體+心靈
六年前,我完成200小時的瑜伽老師培訓,經歷了五個星期、每天幾個小時密集的體位練習,當時的身體變得苗條又結實。之後幾個月,我記得自己差不多每日在鏡子裡欣嘗自己的身體和腹肌;同時,我也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出現:
「如果我再苗條一點,那將完美了!」、「這樣的身材要如何保持?」、「其他人注意到就好了。」
反而我挺驚訝當時一點滿足覺都沒有,而是感到不安和疲倦:害怕失去這個「完美」的身材、想要所謂的 「更好」、尋求外界肯定。希望身材好除了為健康,但更多是希望得到其他人認同的快樂吧。
最後我意識到,如果是希望找到快樂,身體練習只是一小部分,反而要專注心的練習。快樂無需往內外尋。
前幾個月前,當我縮肚,讓空氣谷入肚(肩膀拉前),並放鬆讓肚皮跳舞。 看到自己腹部以這種不受控制的方式動,年輕時的自己也許感到很可怕。誰料到有一天自己會對身體感到滿足和喜悅呢?
任何身體的鍛煉,持之而行,都可以調整身體。對我來說,關鍵來自與身體連繫變得敏感,使我更了解身體需要。從練習中獲得的快樂和穩定,也使我不再以食物來填補心靈上的空白,對修身很有幫助。
多年來我在瑜伽中學到,看似很小的呼吸,每一刻在不需要我去控制下進行,為身體帶來新鮮的養分,排出身體不需要的;每一下心臟的跳動,為身體和血液循環,把養分帶到每個細胞。還有很多一直運作的器官和身體部分,我們可能甚至不清楚它們的名字、位置、功能,但它們奇妙地,完美的互相協調,讓我可以健康的生活。
以前,我很習慣留意到身體外在,也只看到不好的:腰不夠細、膝蓋不舒服;現在,更感受到身體美好、完整的一面。
瑜伽,是修身,也修心。身體是切入點,打開一道門,讓我們往內連繫,讓改變從心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