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體知道 The Body knows 

在平常生活,我們多活在腦袋裡,不多留意頭以下的身體部份;重視分析,少去感受。

有時,只有在不舒服——肌肉繃緊、腳痛、牙痛時,才留意到自己的身體,也慣性地

希望推走和改變這些感覺。

近年靜觀和瑜伽愈來愈受歡迎,也愈來愈多精神科醫生鼓勵大家去練習瑜伽,幫助面

對壓力和情緒,究竟細心感受身體,和身心健康有什麼關係?

身體覺知Body Awareness 

遇到生活上的起伏和難關,我們的情緒難免受影響,有時其他人會勸告:「不要想太多

。」有時候,晚上很難睡著,腦袋也仍是很活躍,一直在擔心:「為什麼睡不著?」愈

想,愈生氣,反而更難入睡。

如何不想太多?回到身體可能是答案之一。

如果,現在容讓自己慢下來,把注意力帶到感受身體和地面的接觸,此刻呼吸三次,

再回到閱讀,感覺怎樣?

專注身體,讓腦袋沒時間去找事情想,是幫助身心感到放鬆的其中一個方法。

身體覺知,是靜觀的第一個基礎 (First Foundation of Mindfulness),包括身體的形態、

活動和呼吸等,當我們專注在身體,比較容易讓心穩在當下,而不是徘徊在對未來和

過去的想法、擔心、後悔或在其他情緒裡面。

瑜伽和節奏較慢的運動,如果細心留意,是很好的機會讓我們培養身體覺知:形態怎

樣從一個到下一個動作改變,不同部位的鬆緊等等,也會感受呼吸。

培養對身體覺知,對身體更敏感,也可能讓我們更敏銳地留意到情緒如何在身體呈現

。仔細留意,可能發現開心時,感到胸口的敞開和暖和,不開心時感到一點鬱結,重重

的。用一個細膩、寬容的心去留意,感受感覺如何改變和流過身體,有時候情緒也隨

之而改變了、「通」了。有時,甚至會得到一些身體希望你知道的訊息。

心理創傷在神經系統 Nervous System

近幾十年的科學研究,指出心理創傷不是在頭腦裡面,而是在身體和神經系統裡。創傷

可以來自不同源頭,為我們造成極端而不可抗拒的壓力,可能來自不良的童年經歷 、

和其他人的相處、分離、意外、手術治療等等。

腦神經科學家 Bessel van der Kolk 寫的一本有關心理創傷的經典The Body Keeps the

Score 中講述,經歷過創傷的人很多時會感覺身體不安全,麻木了對身體的感覺,變

成了一個保護機制。他明白身心扣連,治療創傷要從身體出發,驅使他尋找不同方法

,鼓勵與身體連繫,讓他們在身體裡感到安全和完整。

書裡其中一章,講述瑜伽作為一個治療方法:作者找了受過創傷經歷,也接受了多年

心理治療但覺得不太有幫助的人,一起練習。他指出,練習時,重點不放在把動作「

做對」,而是留意不同身體部份的伸展、放鬆、專注呼吸、每一刻改變的身體感覺。瑜伽

緩慢的節奏讓參加者在安全的情況下,一步步培養 「內感」(interoception) ,更能純粹

留意和感受身體內在經歷,例如知道熱、冷、餓、身體拉扯和放鬆等等。

感受內在的經歷,是重新「擁有」身體主宰權(agency)的開始。知道身體感覺,也

更能讓參加者更友善地照顧身體需要。

在做不同動作時,有時也會出現比較強烈的身體感受。但因為知道感受只會停留一會

,在幾個呼吸後感覺就會改變,讓參加者更知道自己有能力接觸這些身體感覺、面對這

些感覺,並慢慢學會與這些感覺「交朋友」。這樣練習,可以培養身體更深刻的連繫,

漸漸提升參加者身心的韌性(resilience)。

慢慢,大家也可能留意到情緒和身體之間的連繫,因為對一個動作感到緊張,反而讓

身體失去平衡。在身體內感受到安全,也讓參加者更容易把以前難面對的經歷化為言

語表達出來,對療癒很有幫助。

他提出:「當我們開始以好奇心,而不是恐懼對待身體,重要的改變就會發生。」

無論是否經歷過創傷,留意到身體感覺、感官的訊息,也是讓我們和世界連結的方法,

讓我們感覺到生命力。 

細心地感受和聆聽身體,原來可以是一個超能力。

參考書籍:

The Body Keeps the Score: Brain, Mind, and Body in the Healing of Trauma - Bessel

van der Kolk

原載於 Sportsoho 2021年11月號

Previous
Previous

新年新開始 Mindfulness and habit change

Next
Next

從腦袋到身體